一本蓝皮书,全面勾勒2024年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面貌。蓝皮书显示,去年全年热度与口碑俱佳的160部国产剧集中,文学改编剧占48%,排名前10的剧集中有8部源自文学改编;票房过亿的55部国产电影中,文学改编作品有5部。
一本红色封面的榜单,按剧情都市乡村、历史军事传奇、科幻犯罪悬疑三个大类推荐了60个最具转化价值的文学IP。6月21日下午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举办的“文学之光、影视闪耀——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会”上,一蓝一红两本册子意味深长,如果说蓝皮书代表过去一年文学IP对中国电影电视剧的支持,观众和业界都在期待,“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榜单”中能够产生中国影视剧新的爆款和经典。
中国作协发布“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榜单”和“2024年文学改编影视作品蓝皮书”。施晨露摄
这场重磅推荐会由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上海作协与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深度合作。为什么在上海推荐“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上海不仅书写了中国文学与中国电影百年共生的传奇,而且有基础成为未来岁月文学与电影双向赋能的有力见证。
1922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的《清虚梦》成为中国第一部运用特技摄影的影片,其故事来自《聊斋志异》;1927年,上海影戏公司出品的《盘丝洞》让《西游记》里的“盘丝洞”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1928年的电影《火烧红莲寺》开创中国武侠电影先河,其母本是平江不肖生的小说《江湖奇侠传》,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这些电影与文学水乳交融、互相激发的案例都发生在上海。这之后,《林家铺子》《二月》《寒夜》《骆驼祥子》《城南旧事》《边城》《萧萧》《红旗谱》《小兵张嘎》《暴风骤雨》《一个和八个》《红高粱》……一部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定格中国的大江南北,描摹中国人的精神和情感,而这个片单还在不断续写。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发表主旨演讲。施晨露摄
“我拍的戏大概有一半是根据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创作这些作品时,我特别有底气,因为这些作品具有‘核能’。也就是说,无论你在什么时代,用什么方式,什么样的演员阵容来演绎,都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导演阎建钢拍过《尘埃落定》《人生路遥》等改编自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的影视剧,在他看来,文学改编不总是成功的,因为改编也分两类,一般的作品和经典的作品,“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提供给影视剧的不只是故事,还有作家的思考,这种思考会穿越时间,经得起一代代人审视,不断焕发出当代价值。”
“我想任何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都不能被简单理解成‘IP改编’,而是文学与影视从业者深入感知时代,感知社会,感知人,同时意识到两种门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并对时代中的种种变化作出自己的回应。”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说,文学的创作和电影的创作,都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但我们不能把改编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从一种叙事方式向另一种叙事方式的转化”。他以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日本导演石川庆根据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小说改编的《远山淡影》为例,“它讲述了人们会在回望中重新‘塑造’往事。无论文字叙述所暗藏的不确定性,还是影像画面所呈现的相对明晰,都揭示了人物心理层面复杂的日常感知,探讨了人物的内疚和自欺。小说的叙事和影像的叙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它们都不仅仅是叙事的手段,而是我们观看与理解世界的方式。”
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分享对文学与影视的认识,他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将被搬上银幕。施晨露摄
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张冀操刀改编为电影剧本。在推介会上遇到孙甘露,张冀坦言十分忐忑,“不知道改出来的本子,作者是否会满意”。而徐则臣、石一枫等作家都表示,影视改编,就是要改,要编,作为原著作者,乐见影视作品为小说赋予新的生命。
“我改编的《千里江山图》剧本里现在大概有14个主要人物,非常庞大的群像。当然,这其中有核心主角,但他周边的这十几个人物都有相当戏份,这在我经手的作品中是史无前例的。”张冀说,这得益于原著小说提供了生动、鲜活的人物群像,“虽然有些反常规,但如果群像戏做到多而不乱,人物之间有清晰的差别和对立感,反倒是对当下电影审美的突破。”除了人物,小说《千里江山图》让张冀印象深刻的还有城市空间感,“一开场就是从四马路的菜场,经过电影院,来到对面大楼天台冷落的游乐场。这三个空间转化非常有电影感,几乎就是那个时代上海城市生活的呈现。这14个人物如何在这座城市、这些空间生活,为他们的信仰去生、去死、去爱、去恨,我相信这部作品的改编能触动今天的年轻人,因为,上海这座城市与年轻人的关系永远有话题。”
“没有跌宕起伏情节的《我的阿勒泰》受到年轻人欢迎,给了我们很大启发。”爱奇艺执行总编辑梁萌说,影视是一门工业,在艺术与市场之间找到切入点,从业者要思考三个“能不能”——“能不能唤起受众的好奇心?能不能与观众达到情感的共鸣?能不能引发深度的思辨?”
多位作家、影视从业者参加圆桌论坛。施晨露摄
有多部作品改编为影视剧的作家马伯庸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分享玄奘的经历。玄奘5岁丧母,10岁丧父,为维持生计到洛阳白马寺出家,从天竺取经归国后,玄奘途经洛阳,回到阔别40多年的家乡,见到了家中唯一的亲人——亲姐姐。一番涕泪长流之后,玄奘找到父母的坟前。“那一刻,玄奘不是那个距离普通人遥远的50岁得道高僧,而是变回了一个10岁的孩子。”离开博物馆,马伯庸发现听他讲了这个故事的好几个年轻人做了同一件事:在路边等车时给父母打电话。“玄奘的故事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原因很简单,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有一样东西不会变,就是人性。”
“上海文学理论家钱谷融曾说,文学是人学。文学为电影提供了直抵人心的精神密码;电影同样也是人学,电影是文学通向人心的重要桥梁。”何向阳说,新时代长篇小说以其容积、体量与深度,显现出文学为电影赋能的优势,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新近推出56部具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连同在上海发布的60部最具转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如果能和电影人碰撞出灵感火花,无论于文学、于电影,都会催生文学新质,抵达艺术高峰。”
中国作协在沪发布“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榜”。施晨露摄
中国作协“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榜”
“上海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镇和影视产业的高地,始终站在文学与影视融合的最前沿。近年来,上海高度重视文学与影视的融合发展,持续深挖文学影视化沃土。上海作协利用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平台积极推动文学影视戏剧转化,促进优秀作品的影视舞台转化,推出《繁花》《心居》《城中之城》等电视剧,《繁花》《千里江山图》等话剧评弹,推动《千里江山图》《长街行》《诺曼底公寓》等优秀文学母本向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转换,实现文学的破圈和跨界。”上海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说。当天,上海作协发布了《封锁》《平衡》《两间》《诺曼底公寓》《万花筒》《海燕》《白纸红字》《垂直起飞》《凡人传》和非虚构“生命两部曲”等多部作品,组成“最具转换价值文学IP上海作家作品特别榜”。
上海作协推荐《封锁》等作品,组成“最具转换价值文学IP上海作家作品特别榜”。施晨露摄
导演谢飞举例:1992年8月,根据《万家诉讼》改编的《秋菊打官司》拿下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3年2月,根据《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编的《香魂女》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5月,改编自同名小说的《霸王别姬》摘下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一年之内,中国电影包揽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在好莱坞,1994年,《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阿甘正传》三部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同台角逐奥斯卡最佳影片。东西方电影似乎在相近的时期迎来了文学改编的高潮。这位83岁的老导演提出终极一问——“如果当下,算法吃掉文学,电影人是在攀登还是在被吞噬”?
《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三部文学改编电影作品先后拿下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
在上海,在中国唯一的A类国际电影节,这场主题为“文学之光 影视闪耀”的活动给出中国文学和影视人一致的回答:我们,还要继续攀登。
活动现场
宝利配资-深圳配资网站-股票配资开户网-配资股票推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