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咱们中国近代历史上,解放战争那真是波澜壮阔,一路势如破竹,眼看着就要取得全国性的胜利了。可是,就在这大好形势下,偏偏有那么一场仗,让很多人至今都觉得有点“意难平”,那就是发生在1949年10月的金门战役。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喜悦之中,结果在东南沿海的金门岛上,我们却吃了个亏,伤亡了九千多人,至今金门岛也还在对岸呢。这事儿,不仅让当时的人们感到意外,也成了开国大将粟裕心头一块抹不去的“疙瘩”。
时间一晃,到了1964年。这时候,距离金门战役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五年。我们的粟裕大将,当时已经担任国防部副部长了,他到福州军区去视察工作。在这次视察中,他特意点名要见一位军区副司令员。两人一见面,聊着聊着,话题自然而然就转到了当年的金门战役。粟裕大将看着眼前这位老部下,忍不住感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当年咱们打金门时,如果你在前线,金门就解放了!”
这话一出,您听了是不是也觉得挺好奇的?为什么粟裕大将会有这样的感慨?难道说,一个人的在场与否,真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败吗?这话到底是对谁说的呢?这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和道理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桩往事,一起揭开这段历史的“如果”之谜。
首先,咱们得知道,粟裕大将说的这位“你”,不是别人,正是开国少将朱绍清。说到朱绍清将军,那可是粟裕大将的老部下了,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可是华东野战军二纵队的副司令兼参谋长,打仗那是一把好手,能征惯战,很受野战军司令部的器重。到了1949年,全军进行改编,朱绍清将军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28军的首任军长。这支部队,就是当年负责金门战役具体执行任务的主力部队之一。
可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偏偏在金门战役即将打响的关键时刻,朱绍清将军却不在前线。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啊,朱绍清将军长期征战,身体里累积了不少伤病。在金门战役打响之前,他病倒了,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继续指挥作战了。无奈之下,他只能暂时离开部队,到上海去住院治疗,就这样,他阴差阳错地错过了金门战役。
您可能会问了,主帅不在,那部队就没人指挥了吗?当然不是。当时,朱绍清将军的28军,就由副军长萧锋同志代理指挥。任务已经定下来了,部队就得按计划行动,朱绍清将军就算不在,金门战役也得按期打。这就像咱们平时办事,主要负责人临时有事请假了,工作不能停,就得由副手顶上。
那么,金门战役到底是怎么失利的呢?这可不是简简单单一个原因就能说清楚的。要知道,当时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那可是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国民党军好像已经丧失了抵抗意志,很多地方都是我们一到,敌人就仓皇撤退,甚至我们追都来不及追。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可能都觉得,打金门应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吧?
可偏偏在金门,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咱们当时侦察到的情报,有点“过时”了。国民党军趁着我们还没来得及完全掌握情况的时候,悄悄地进行了大举增兵。等我们真正准备登岛作战的时候,敌人那边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4万人。而我们这边呢,就算计划中能顺利登岛的部队全部上去,也才2万人左右。这兵力对比,一下子就变得非常悬殊了。您想想,本来以为是“以多打少”或者“势均力敌”,结果一上去发现是“以少打多”,这仗打起来,难度可就大了去了。
除了兵力上的劣势,还有一个更要命的问题,那就是渡海工具的限制。当时我们渡海作战,主要依靠的都是简陋的木船。这些木船的运力非常有限,根本没办法一次性把所有部队都送上岛。只能分批次,一船一船地来回运送。结果呢?第一批9000多名战士成功登岛后,由于潮汐变化、船只搁浅等各种原因,再加上敌人的炮火攻击,很多船只都被炸毁了,或者无法再次使用了。这就导致后面计划登岛的部队,根本就上不去了!您想想,前面的部队在岛上孤军奋战,后援部队却过不来,这仗还能怎么打?在这样的兵力对比和后勤保障条件下,萧锋副军长虽然也很努力,但要挽回败局,确实是太难了。
看到这里,您可能又会问了,既然有这么多客观困难,为什么粟裕大将还会在1964年说出“如果你在前线,金门就解放了!”这样的话呢?难道说,萧锋将军的军事指挥水平就比朱绍清将军差这么多吗?
其实,倒也不是这个意思。萧锋将军也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他不久前还参加了解放平潭岛战役,对渡海作战的凶险并非一无所知。在金门战役打响前几天,前线确实已经有人察觉到异常了,比如从29军借调过来的85师师长朱云谦,他就明确地向萧锋副军长提出了推迟作战的建议,甚至还专门跑了一趟福州,去请示兵团司令员叶飞同志。但最终,这些建议都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金门战役还是如期发动了。
这里面,就牵扯到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了。萧锋将军当时是“代军长”,也就是临时负责的。您想想,一个“代”字,就意味着他的权力不是那么稳固,做决定的时候,可能就会多一些顾虑。而且,在金门战役前不久,萧锋将军还因为28军官兵在战利品分配上出现了一些违规行为,被上级,也就是叶飞司令员点名批评过。挨批不久,他心里多少会有些“阴影”,或者说心理负担。他会不会担心,如果自己提出推迟作战,会不会被上级认为是“畏战思想”?会不会被认为是不敢打仗,再次招致批评?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即便他心里觉得不对劲,可能也不太敢像“正牌”军长那样,果断地把意见提上去,并且坚持到底。
而朱绍清将军就不一样了。粟裕大将为什么相信他能改变战局呢?那是因为朱绍清将军打仗历来头脑冷静,思维缜密,而且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敢跟上面争”。这里的“争”,不是胡搅蛮缠,而是从实际出发,从战场需要出发,如果条件不具备,他敢于向上级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坚持自己的判断。他不会因为害怕被批评或者担心被误解,就放弃自己的正确判断。他此前在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时,就多次体现了这一点。如果他当时在前线,遇到情报过时、兵力悬殊、后勤困难这些情况,他很可能会坚决要求推迟作战,直到准备充分,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再发起战役。那样的话,胜利的把握自然会大得多。
所以,粟裕大将说的那句话,其实是对朱绍清将军军事指挥能力、决策魄力和个人品格的高度肯定。他不是简单地把失败归咎于某个人,而是深刻地认识到,在那个关键时刻,如果有一个像朱绍清那样既有能力又敢于坚持原则的指挥官在场,战役的结果很可能就会不一样。
历史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金门战役的结局早已成为定数,无论粟裕大将还是朱绍清将军,都无法改变那个既定的事实。但这场战役,以及粟裕大将的这番感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一场战役的胜败,固然有兵力、装备、情报等硬实力因素,但指挥员的决策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在巨大压力下能否坚持正确判断的勇气,这些“软实力”,同样至关重要。
金门战役失利后,虽然萧锋将军受到了一定的处分,后续发展也相对不太顺利。但养病中的朱绍清将军却并没有因此受到牵连,反而继续受到重用,后来调任31军继续担任军长,并在1955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从1961年开始,朱绍清将军又升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干到了1982年,任期长达21年,可以说是福州军区的“常青树”了。甚至在1976年皮定均将军意外离世后,朱绍清将军还挑起了重担,实际主持过福州军区的日常工作,干起了大军区司令的活儿。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朱绍清将军的能力和品格,确实得到了党和军队的长期认可和高度信任。
所以说,粟裕大将的那句“当年打金门,你在就好了!”,不仅仅是一句对往事的唏嘘,更是对一名优秀将领的由衷赞赏,也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决策者的清醒头脑、果断行动和坚持真理的勇气,都是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党和军队,也正是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才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最终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金门战役的遗憾,也成为了我们不断反思和进步的动力。
#热问计划#
宝利配资-深圳配资网站-股票配资开户网-配资股票推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